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创新加速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有限税收是最适的税收就税收治理结果而言,有限税收是税收治理的一种现实状态。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其实,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针对这些货币大幅度升值了。
三十年来,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巨额财富。所谓浮动,乃上下波动,上去了再下来,下来了再上去。外汇储备增加表明外币的边际需求减少而本币的边际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外币定价偏高,本币定价偏低,本币就要升值。一旦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商品涨价幅度,无论人民币是否升值,居民购买力都会下降。二、荒谬的理由关于人民币为什么应该升值的问题,大体上有如下荒谬的理由:1、外汇储备增加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说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8,188.72亿美元,2006年底为10,663.44亿美元,2007年底为15,282.49亿美元,2008年底为19,460.30亿美元,2009年底为23,992亿美元,2010年底为28,473.38亿美元,2011年6月底为31,974.91亿美元。
可以说,汇改是失败的。我们不仅没有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的好处,反而为满足工业发展需求,不得不向国际市场支付高昂的外汇成本。这些方面变化也决定了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程度,以及未来美国经济的发展。
人类所创造出的信用扩张方式并不会由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而改变,只不过关键问题是,未来信用扩张要如何通过法律制度设定被限定在更加合理的边界内。由于评级机构的特殊性(权威性)及其行为的时点(即当前全球股市暴跌),该次举动对全球金融市场冲击与影响决不可低估,是巨大的。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分辨清楚。因为,在现代文明社会,金融神奇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把经济主体的信用(这是无中生有的东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总之,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美国国家信用风险的一种重新定价,是对国际市场重新评级的各种风险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它对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决不可低估。有人认为这次举动会改变当前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没有市场逻辑的。
二是如果国家外汇储备不投资美国国债,可投资什么?当前国际市场有没有如美国国债市场这样的代替品?如不购买美国国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购买什么国际上的投资品?比如,能不能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或进入所谓的资源性商品市场等。不过,这种冲击更言应该是短期的或是心理层面的。一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市场影响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可夸大其影响。实际上,尽管有这样的一些防范措施,亚太股市开市仍然是大幅下跌,特别国内股市其上海综合指数下跌到一年来的新低。
有市场分析认为,标准普尔此次举动,将再次引发世界对美债危机的担忧,使得全球市场更为不明朗与不确定,这对当前脆弱的金融将造成沉重的打击,甚至于将引发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上个星期全球股市暴跌,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连续走低,美元及非美元的汇率大幅波动,全球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和投资者紧张情绪突然加剧。因此,我们对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可能形成的风险,既要仔细观察也要认真评估,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仅是一个机构下调其评级只能说明问题的某个侧面而非全部。
进入专题: 美国债务危机 。香港恒生指数更是跌得惨重,直到下午才有所回升。
因此,8月8日全球股市开市前,G7各国财经首脑不得不加紧时间磋商来稳定全球金融市场。那么,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为何会对世界市场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其影响是深远的还是短期的?是仅心理层面的还是实质性的?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过,标准普尔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并不会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的利益格局在短期内也不会发生重大逆转。或该事件的影响并非如有些分析的那样大。因此,在没有其他代替投资品情况下,中国政府并不会由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而不购买美国国债。因此,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就可能意味着美元贬值及美国政府融资成本上升,国债长期利率上升。一是对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是否会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与影响。可以说,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是单个评级机构对美国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的一种重新定价。
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对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国债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过,从8日亚太股市的走势来看,实质性负面影响较少,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三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对以往美国负债经济的增长模式会有所冲击或改变,笔者认为其影响却不会如想象的那样大。事实证明,在国内,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多年,如果象早年一些人提出的建议,其结果肯定会比购买美国国债的结果要差。
也就是说,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担心则成了现实首先,过度消费导致债务的上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正因为高工资,以及美国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现在主要在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显然,美国没有领悟到经济全球化的真谛,尽管美国是全球化的倡导者,经济全球化但政治依然国家化,这一矛盾使美国迷失了方向,这是美国的问题实质,为此对于正处在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的中国,应该予以借鉴。其四,过度消费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进而扭曲了市场自身的恢复功能。
其次,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相反它只是进一步推动低工资国家的生产和就业率,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最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大片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美国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美国越来越趋于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和军事工业,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首先,相对成本而言,公司宁愿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而不去设法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率,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转移外包比寻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以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成本要便宜得多,因此企业管理者已经没有多少动力去投资研究改进技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力。
无疑,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人类传统的经济活动模式和经济运行规则,同时也在改变以往的经济学理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美国的创新和美国的消费并没有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带动美国的就业率和出口以及财富的累积,相反却是导致美国债务的不断累积,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利润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最大的利润=最先进的技术+最廉价的劳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但是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创造和制造的分开,消费和生产的分离,一国的创新和一国的消费并不一定推动一国制造和经济的增长,进而拉动本国的就业,增加出口以及财富的累积,因为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公司或者个人完全可以拿着核心技术,到处寻找最廉价的生产加工基地,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到价格最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地方,他们完全可以不受任何国家控制,唯一控制他们的只有利润。只要经济问题依然是产能过剩问题,即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那么凯恩斯理论和熊彼特理论将依然有效,扩大消费和创造性毁灭将依然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两大解决方案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五,过度消费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人们尽情享乐,忘记了节俭的美德,不再以债务而担忧。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国家和最大的消费国家,那么为何美国经济会趋于衰退呢?难道凯恩斯理论与熊彼特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现象?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创新大国,所以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不在于美国缺乏创新和技术,而是在于缺乏美国制造,美国创造但是美国不制造,创造与制造的分开是美国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
那么美国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否可以腾出地方,推动美国产业升级,从而使美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呢?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他们相信新的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将神奇般地在美国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一幕并未发生,相反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跟随其后的是中高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只是保留公司的研发中心,而将生产和加工全部转移到中国和其它低工资发展中国家。其二,过度消费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有了消费,人们就不急于去创新了,消费显然比创新容易。
其三,过度消费导致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政府福利开支的据增。最后,建立在信用和借债消费模式上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非理性的经济繁荣,最终必然要破灭,同时美国消费和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海外的制造和进口以及海外的借贷。
那么美国的问题是否意味凯恩斯理论和熊彼特理论已经过时,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如此。当今世界经济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大方案,一是凯恩斯理论,二是熊彼特理论,前者主张通过扩大消费以解决产能过剩,后者主张通过毁灭性创新,通过创新淘汰过时的产业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评论列表